精益求精 奉献爱心
——记机床大修教师曹吾兴
曹 卿
曹吾兴,男,1978年参加工作,在工厂里一直当一名机修工人,兢兢业业四十多年。2016年退休后不久,出于对秀水办学理念的认同,他放弃了其他公司单位提出的优越条件,入聘秀水担任了一名机床大修实训教师,至今已有六个年头。正如同事们所言,他的技术能力就是硬实力,他的默默付出更是一种对工匠精神的不懈追求。曹师傅有三个心愿:一是做好学校机电设备的维修,二是培养一名机修教师,三是辅导一个机床修理的专业学生团队。
设备维修显身手
记得他一来学校,进入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到加工中心走了一圈就发现有三台大型机床道轨磨损,经他仔细检查后找到了原因——是断油导致的。于是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修复。接着,他加班加点维修了18台大型机床和20台小型普通机床。当时工具设备缺少,曹师傅千方百计想办法,从原来单位借来平板,进行老旧机床的维修。新机床买一台30几万,老机床修一下恢复如初,达到了标准要求的精密度,为学校省下了不少费用。有一次,遇到车头主轴调整,几个学生围在边上忙作一团,半天也没解决好问题。曹师傅低下身子,看了究竟,找准了问题所在,最终调整好了它的精度。忙完后的他,摸了一下脸上的黑黑油污,笑呵呵说道:“大家看,基本上要这样,让它恢复如新。”他秉持低成本修复好机床的信念,在每一次的维护后,力争做到比上次更精确,着实发挥了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这样的精神无形中感染着周边的师生。
培养教师下功夫
为了传承技能知识和发扬优良传统,曹师傅响应学校号召,无私地培养了一名机修教师。年轻教师总免不了血气方刚,遇到事情容易急躁冒进。有一次,一台大机床磨损实在厉害,一下子也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年轻教师嘟囔着:“还不如换一台新的得了。”曹师傅在边上一听,紧锁了眉头,严肃地说道:“不到最后关头,绝不能轻言放弃。”经过两人再次商议和观察研究,他们最终克服了困难。看到眼前恢复如新的机器,两人抹下各自的汗水,相视一笑。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年轻教师基本能够独当一面了。然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曹师傅毕竟也有自身的短板,他也遇到了电脑不会的疑难问题。这时候,年轻教师电脑知识相对丰富,耐心地帮助曹师傅学会了简单的电脑操作。曹师傅的电脑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如此,在实践中做到了职业教育中的教学相长。曹师傅说:“机修的东西,就是钳工的精华。”老师在教室里教的是书本知识,他教的是社会需要的实用技能。有一次,年轻教师遇到滚珠丝杆的调整问题,如何调整到标准精度又陷入了困境。此时,曹师傅又细心解释道:“机器经常使用必定会磨损,一旦发现磨损,再进行调整。”找到了适合的方法,遇到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曹师傅的指点下,原来道轨铲刮粘合和塞铁的问题,同样得到了解决,并将道轨调整到了最佳精度。
匠心育人献爱心
曹师傅指导的有17、18、19三届数控、机电专业的学生。为了早出人才、多出人才,他还组织十来个学生形成了一个机修专业团队,悉心辅导,督促成长。在曹师傅的带领下,学生团队进行了铲刮、磨钻头、划线、打孔、拆壳等具体操作,边教边学,边学边做。目前,曹师傅教的三届学生都已经踏上了工作岗位,在企业里技术过硬,普遍得到认可。
无论是培养专业技术教师,还是辅导专业学生团队,曹师傅始终坚持学校“匠心育人,爱心办学”的办学理念。他对学生的关心细致入微,空余时间就和学生谈心,把自己的维修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们则虚心请教,学以致用。这样的工作氛围,让他对自己的工作更加觉得有意义。遇到学生家境贫寒,曹师傅会省吃俭用,给学生带一些生活用品,因此,学生在他身上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他对专业教师倾情培养,基本上是手把手在教授。曹师傅坦言,在与师生相处的过程中,能够把自己所学传授给他们,并把自己的爱心传递给他们,是一种莫大的快乐。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张敏毕业后,去汽修厂应聘,经理让他做排气管连接,他的抱箍制作匹配排气管,经理非常满意,当场录取了张敏。在校时,曹师傅教了他三项技能——抱箍、手工绕弹簧、进排气黏膜,到了工作单位,大派用场。他对曹师傅特别感激,特意来学校看望曹师傅,对曹师傅表达感激之情。
在曹师傅身边,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本领,而且出了校门能够得到社会认可。曹师傅常说,这是他最大的欣慰。
一个人努力是单干,一个人带领一组人努力是团队协作,后者所蕴藏的潜力是无限的。老专家进校带来的育人氛围已成为秀水特有的一道风景,他们诠释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
在秀水,还有不少像曹师傅一样的老工人、老专家、老干部,他们默默无闻,踏实肯干,退休之后仍然发光发热。爱心奉献,匠心育人,他们无私付出和精益求精的干劲,值得每一个师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