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集团概况 >> 校史馆 >> 详细内容
农村少年的成长之路
日期:2023-12-08 15:30:54  发布人:admin  浏览量:92

农村少年的成长之路

陶菊强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清晰地记得父亲25年前骑着自行车送我进秀水的那一幕。那年我才17岁,如今已经是四十出头的中年教师。走进学校,步入劳务大楼7楼的那一刻,我至今历历在目。对一个长期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我那时是多么向往就读城市学校啊!

我在田里干活的一个下午,中考成绩揭榜了,我考上了嘉兴技工学校,但是因为要交10500元的农转费户口钱,我无数次地想打退堂鼓,虽然父母都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他们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正因为有父母的希望和寄托,从进入技校的那天开始我就下定决心要努力读书。

走进秀水

劳务大楼是我遇到班主任陈德麟老师的第一个校区,一直在农村长大的我,刚开始的几个星期连回家的路都不认识,周末还是父亲骑着自行车来接我。经过几个星期的学习,总算和杨惠军同学认识了,后来的周末回家就不用父亲带路了。当时,大家都不知道陈老师是校长的弟弟,只觉得这位老师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始终围绕我们班和保险班二个班级连轴转。白天是老师,晚上摇身一变就成了一名宿管员。清晨,他带着二个班的学生锻炼晨跑,从中山路沿着禾兴路、勤俭路、建国路,再回到中山路劳务大楼,一大圈跑下来真的是非常累。中午,所有学生的中饭都是送到楼里,他天天维持秩序。晚上,中山路的夜景实在是太诱人了,陈老师就来回不停地检查寝室。真不知道陈老师当时是怎么克服这么多困难的,一个人要带我们2个班级。

半年后,我们到了第二个校区——洪波路校本部。校园有了,食堂也有了,但是对于理工专业的我们来说,劳动实践还是一个难题。学校通过努力帮我们争取到了到技工学校实训的机会,几次训练之后,也许因为我们是寄养在秀水的缘故,技工学校的老师对我们并不是很欢迎,于是陈德麟老师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自己的校园里筹建电工实训室。第一个实训室在各方的努力下很快筹建起来,当时我还是学生,我记得陈惠铨总务主任为筹建工作付出许多心血。我很幸运地被陈老师选中,成为一名学生实训材料管理员,同时被选中的还有同班同学董国英。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因为当时学校实在是没有多余的场地存放实训器材,就在陈校长租房楼下租了一个自行车库作为存放室。实训原件越来越多,又放不下了,就在学校二楼原通往戴梦得一楼楼梯位置铺了一层木板,隔出一个房间,权作存放室。

三年时间在边学习边实训中很快过去了。刚入学时,我在班级里成绩排名倒数第二。一学期后,班级最后一名同学因违反校纪校规被劝退了,我成为了班级倒数第一。我开始懒惰起来,可是每个周末回家见到辛苦的父母,我再也不忍心让他们为我担忧。在校不好好学习实在是对不起辛苦付出的父母和家人。回学校的时候,我从家里带了一个手电筒,学校熄灯以后我钻在被窝里背书,特别是快临近考试的时候每天都熬夜看书。当时我们男生的生活老师是苏冠球,我每次钻在被窝里看书时他既想管又不忍心阻止我,我的努力终于换来了成绩的提高,从原来的倒数第一很快进步到了班级前十名。接着,从一名普通学生被选为副班长,虽然只是一个副班长的职务,但那个时候我心里十分开心,因为在小学、初中从未当过什么班干部,更开心的是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陈老师的肯定和同学们的认可。

实习进修

二年后同班级的第一批同学在院长的努力下踏上了去深圳的列车,那时候的我心里非常羡慕,因为他们可以赚钱了,父母的压力可以减轻了。时间很快来到了1999年,我们也结束了二年半的学习生活,同学们纷纷走出学校,走上了工作岗位。而我、陆雅平和吴建平三个同学幸运地被留在校内实习,起初只是简单地上上电工实训课,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自己明显感觉到上课的压力和知识储备不够用。我和我的学生是上下年进入学校的,属于同一个年龄层。我“摇身一变”成了实习小老师,那时候的学生虽然没有现在的学生思想那么复杂、行为那么难管,但还是有学生会故意刁难一下。

院长的爱真是无微不至,为了使我们留校生能在学历上快步提升,为我们找来了江南大学(高中起点本科网络学习),帮我们提高学历;我们没有教师资格,她又为我们创造条件,鼓励我们去考高校教师资格证。在这样一位和蔼可亲的院长的帮助下,我们留校的这批学生成长很快,也解决了学历和职称瓶颈的两个难题。

接力拼搏

从洪波路留校实习开始,我见证了学校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教师从几个人、几十个人到几百个人,队伍不断扩大;学生也由几个班、几十个班,到现在的一百多个班,规模持续壮大;校区从原来的租用教室开始,到现在一幢幢的行政楼、教学楼、寝室楼;其中,机电系也从原来的97机电一个班,发展到现在34个在校班级、8个实习班级的系部规模;专业从原先单一的机电专业扩展到现在数控专业、汽修专业、无人机专业、3D打印专业、电子电器专业、城市轨道专业等。

洪波校区留下了我学生时代的快乐,也是我工作的第一站。那时,学校发展已经逐渐走上正轨:第一批理工专业学生踏上南下火车前往深圳赛格电子公司工作,第一个理工实训室筹建完成,第一个订单培养班“98化工班”顺利开班,第一台数控机床安装调试运行,第一次完成校园宿舍楼总电源集中控制,第一批数控学员在2位陈老师的努力下完成培养目标,走上工作岗位。

航管校区实现了第一个理工专业招收女学生最多的校区。其中,电子电器专业女生人数达到了50%左右,同时也是后期留校任教老师中女教师人数最多的一次,三年后一共4位女学生留校任教。

2002年开始,机电系分散在各个校区(洪波、航管、农经校)的学生逐步迁入梁林校区。汽修专业第一批师范大学毕业生进入秀水任教;第一个数控实训厂房拔地而起,建成机电系第一个真正的实训基地,王连春任第一任厂长,第一次从教学走向生产;第一次数控专业学生(王炳乾)在专家陈德贤、陈德麟、徐唯玲、陈义承老师的指导下,走上技能大赛全国舞台,夺得了银牌。

2010年,学校开始分系部管理,我十分幸运在陈校长推荐下,被提拔担任机电系系主任一职。我担任系主任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带领周佩锋、戚加敏前往北京谈机床供货协议,在陈校长的后援下用了将近一周时间和供应商谈判,最后从规定的国产系统中协调出部分发那科系统设备,最终签订设备供货协议;突如其来的大设备眼看就要到学校了,场地却成了最大的问题。在陈院长的亲自协调下,将军分区原来高中部的化学实训室调整给机电系做实训厂房。设备到校时,机电系所有男教师放弃暑假休息,义务搬运设备、安装调试,暑假里天气实在太热,大家也顾不上什么形象,好多教师甚至光着上身在酷热的蓝平房中工作。

2014年,随着学校三期工程建设完成,机电系全体教师的心情无比兴奋,还未等建筑方完成撤退,机电系教师已经在陈校长的带领下开始用学校的金杯面包车搬运小件设备了。暑假还未开始,全系教师就被分成不同的小组,分片包干打扫卫生,从满是泥灰的楼道开始,一点点擦亮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那是一种期盼,更是所有机电人心中的幸福。

回想25年来在秀水跟着陈院长、陈校长等前辈学习、奋斗的日日夜夜,我深感自豪,充满感激,忘不了是他们的无私栽培和帮助培养了我。如今虽然他们已经退休,但是秀水人奋斗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会继续努力,我们的团队会接力拼搏。

核发:admin 点击数:92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