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集团概况 >> 校史馆 >> 详细内容
一切都会变好变美
日期:2023-12-09 15:33:58  发布人:admin  浏览量:96

一切都会变好变美

戚加敏

 

迷惘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嘉兴人。父亲从小身患残疾,“走乡串村”给乡里人做衣服来贴补家用;母亲在智力上比起一般人来要弱些,但好在生活能力还是不错的;1990年,在我6岁那年,家里的顶梁柱——爷爷去世了,1993年奶奶又被查出了严重肾病,拖了几年后,也撒手人寰。家里的重活全都压到了我母亲身上,那时我已经小学五六年级了。从那时起,我的心里就一直有个沉重的包袱,总想着自己什么时候能为家里分担责任。

读到初二,我学习成绩还是一直不错的。到了初三,总想着毕业后不要继续求学了,只考虑早点参加工作,尽量减轻家里的负担。于是整个初三学习不在状态,中考成绩出来录取在南湖高中。那时,我想读书和我已经没有关系了,我准备找家工厂开始工作。

转折

冥冥之中,似有天意。我的初中母校——南湖乡中学,请来了秀水学院的陈善院长,组织我们听取了陈院长的一场精彩报告。本不打算继续求学的我,被陈院长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陈院长谈到了职业与专业问题,是啊!我们的国家无时无刻不在进步,国家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我们的年轻人如果都不努力提升自己的学识,不努力学习专业技术与技能,那我们国家的发展如何持续呢?我自己也在想,难道这辈子就甘心做个不会任何技术的人,整天在厂里做机械性的劳动吗?人总得有项安身立命的技术在身,才能在将来有更好的发展啊!虽然心理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回到家里,看到劳累的父母,我却还是不敢有任务想法,因为我知道家里的条件已支撑不了我的求学路。

也许是我的心事无意间流露在脸上了,被父亲发现了。有一天,他突然和我说了很多的话,具体内容我已回忆不清,但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说:“人生一辈子,学习也好,工作也罢,都是有最合适的时间的;特别是学习,最好的时候只能在你青少年时期,以后再想学会越来越难的;家里有困难你不用担心,学费问题我会想办法。”他的话让我再次燃起了学习的激情。他继续说道:“那次你们学校开家长会,班主任孔老师说过一个学校,说是‘爱心、平民’学校,你了解过吗?”我脑海里闪过“秀水学院”四个字。实际上,我早已关心过秀水学院的专业情况,也有了自己意向的专业了;高中我是肯定不会选择去上了,因为高中学好后我还是没有一技之长,再继续上大学那是家里根本都无法承担的,所以我心里想的是挑一门专业来学,将来有个立足之本。秀水学院有一个专业是最符合我的需求的,这个专业就是“实用电子”。我和我父亲说了以后,他非常支持我的,专业的事情让我自己决定,唯一的要求是一定要学有所成。让我继续学习是他给我的机会,学成一技之长是我给家里的交待。

学技

2000年7月,我揣着父亲给我凑来的钱,和一个要好的同学一起从乡下骑行近50分钟找到了位于洪波路的秀水学院。那是我与秀水的第一次邂逅,说实在话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小”。我们在洪波路上徘徊了好长时间才找到学校的大门。我第一次大着胆子进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在招生处办理了手续,和秀水的第一次“见面”就结束了。2000年8月底的一天,邻居突然来喊我,让我去他家接电话,说是有老师找我。我怎么也想不出会有哪个老师能找我呢。拿起电话,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的声音,原来是秀水学院的陈老师让我去一趟学校。于是,按照约定时间,我独自骑车再次来到了秀水学院。在办公室里,我见到了我中专时的第一任班主任——陈德麟老师。

终于开学了,我正式成为了秀水学院的一名学生。在2年多的学习生活中,我遇到了非常多的优秀老师,他们帮助了我很多。

陈老师是我的第一任班主任,是最先给我帮助的老师。我能熬过中专阶段的学习,他给我的影响是最大的。我有幸聆听过他的求学经历,他的故事激励我咬紧牙关,克服困难,不断前行。

物理教师樊老师,也让我记忆深刻。在理论阶段的学习中,我对物理的热爱比之初中阶段那是翻了好几番。他总能把知识讲得非常透彻,总让我听得意犹未尽。

机械制图和钳工教师徐维玲老师,让我很是钦佩。一个退休了的女老师,不仅理论知识丰富,而且实操技术这么强。特别是她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工匠精神,最使我敬佩。

我学的是“实用电子专业”,电子专业课教师是陆雅平老师。电子技术基础与电子焊接实训都是在她的教导下学习的。陆老师非常关心我们的学习情况,总是一次次地确认大家的学习是否跟得上;她非常认真和敬业,每次实训都要在完成当日任务当日评分后才能结束。后来,周佩锋老师也成为我们的电子课老师,从模拟电路到数字电路,这些原本一无所知的专业知识在他的教导下逐步被我理解了。对电子技术的爱好及其知识技能的掌握得益于两位老师的帮助。

电工是一门硬技术,在当时,电工走到哪里都有一口饭吃。农村里有需求,工厂里也有需求,而且电工待遇都是不错的。我的电工教师是陈德麟老师和陶菊强老师。陈老师负责理论教学,陶老师负责技能实训。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从一个不会看原理图的门外汉,慢慢地学会了读图、画图和根据要求设计图。到了中专三年级,2002年11月左右,在陶菊强老师的带队下,我和同学一组三人来到平湖技工学校,参加了嘉兴大市所有职业学校的电工项目竞赛。在实操比赛中,我和队友陶国平,还有平湖技工学校的一个同学,三人是最先完成作业。我感觉当时的布线不是最理想,有一个地方走线没法走了,重新布线时间上又来不及,所以只能选择了飞线,我想这个地方应该是要被扣分了。接着比试理论,除了基础题目外,最后是一道设计题。我很快地做好了题目也完成了设计,因为还有不少时间,所以我就认真地检查了一遍。正当我想交卷时,最后一个设计题,让我突然犹豫起来。因为,题目中给的元器件没有全部用光,我想是不是有问题。于是再次审题,这一审发现不妙,确实没有实现题目要求的功能,这下时间不多了,我马上擦掉设计的原理图,飞快地重新绘制了一张符合要求的图,等我画完后,全场就我一个没交了,好在时间没到,我顺利地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比赛。当得知自己获得了第一名时,我的内心是激动的,多年的学习终于有了成果。这成果来自于学校不计成本的投入,更来自于两位电工老师的无私教导。那时,我想或许我真的可以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家里的面貌了。

我中专时有过两位班主任,第二任班主任是王丽丽老师。王老师平时非常和蔼,也很关心我们;但是当同学们犯错误的时候,她一下子变得严厉起来,会好好训我们一顿。她常说的一句话是:“时间可以差一分钟,人可以差一口气吗?”

中专学习阶段,还有许多老师给了我很多帮助,他们是视频维修课的廖培礼老师、制冷课的陈坚老师……我非常感谢他们,是他们教会了我很多的知识、技能和做人的道理。

工作

转眼,中专学业已完成。记得班主任王丽丽老师对我说,你要继续读书,学校有大专可以上,这样你将来会有更好的选择。我是非常感激这些一直关心我成长的老师的,但家庭条件摆在那里,实在是无法继续供我读书了,中专阶段的所有学费和考证费用全是我父亲借来的。因为那时需要做衣服的已太少了,大家都喜欢去商场里买,所以家里的收入几乎没有。离别在即,我选择了就业。

那时刚好有一家日资企业来嘉兴建厂,需要一批参与工厂建设和发展的员工。我有幸得以通过面试,并在秀水学院航管校区完成了日语的培训。2003年3月,我和同事们来到了日本国滋贺县龙王町的竜王レース株式会社,学习数控刺绣技术。他们的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替过程中,我当时不知道,后来回到母校系统地学习数控技术后才知道的。那时去日本学的技术应该是他们快淘汰的技术,他们的数控刺绣机程序使用的还是穿孔纸带,稍微好点的设备用的是软盘,最好的设备我们当时是没有机会学习的。但不管怎么说,这是我踏入社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这份工作让我开始可以为家里分担经济压力了。

回国后,嘉兴的工厂也建好了,设备都是从日本运过来的,正是那些快要淘汰的设备,但对于我们来说刚刚好,因为我们学的就是这类设备。回国后所有新员工培训都由我们这第一批员工来负责,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了相对合理的岗位安排。在工厂工作只能说是为了生活而劳动,因为那两年,技术上没有太多机会进一步提升,每天只是按时完成生产任务。有时我在想,当初通过中专学习,学会了一门技术,以为今后就有了立足社会的基础,但现在只是重复机械的“劳动”,难道这就是我要的生活吗?

转行

2004年11月,同事告诉我,王丽丽老师在找我,但联系不上我。于是,我找到了王老师,虽然时隔数年,但王老师仍然非常关心我,问了我的很多情况,我很是感动。后来她说,学校新开设了数控专业,问我是否愿意回学校。这对我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机会。我来到位于洪波路上的母校,再次见到了陈德麟老师,他同样问了我许多情况,这么多年了,陈老师对我还是有很深的印象,我非常感动。我和两位班主任聚在了一起,这是多么幸运啊!后来,在两位老师的推荐下,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回母校工作,参与到新专业的建设当中。

2004年12月,我回母校后先是跟着2002级的电子班一起学习数控车技术。虽然以前的工作与数控也搭边,但工种却完成不同。对我而言,已经两年没有好好学习了,我只有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争取早日掌握这一技术。当时教数控技术的是陈德贤老师,他也是我回母校后遇到的恩师。我中专时代没有机会做他的学生,这次回母校能跟着他学习数控技术,这不得不说是我的幸运。能够跟着航天部数控专家,中国第一代数控系统研发者,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学习,试问能有几人有这样的机会呢?

学会了数控车工技术后,学校考虑数控专业发展的均衡性,又添置了数控加工中心。在数控加工中心的学习中,我经历了两个过程。首先,是到位于杭州萧山区的友嘉精机,也就是设备厂商处学习对应设备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这为我下一步学习数控技术打下了基础。另一个过程是,得以进入到嘉兴永佳精密,作为他们的“员工”与他们一起上班、下班,实实在在地在工厂学习数控加工中心;不过企业毕竟是企业,考虑最多的还是效益,对员工的培训也并不多。所以在工厂里只能靠自己在边上看。经过这两次学习,我对数控加工中心有了更深的理解。回到学校后,我对着设备逐一研究,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陈德贤老师。终于,在经过几次的实践后,数控加工中心是搞明白了。

拼搏

2005年5月,学校组建了数控技能竞赛组,我参与到了技能竞赛的教练工作中。第一次作为教练,指导学生我是陌生的,但我有坚强的后盾。这后盾有:领导层面——陈善院长、陈德麟老师;技术专家层面——陈德贤老师、徐维玲老师、陈义承老师;后勤保障方面——选手班主任、总务老师、后勤管理俞雪华老师和寝室管理老师等。经过摸索,我们慢慢形成了技能竞赛强化训练模式的雏形。记忆特别深刻的是,在嘉兴市选拔赛的样题里出现了当时技术难度非常大的球面加工,而对手工编程来说,在不能用成形刀的前提下,势必要运用“宏程序”。这对我来说,恰恰是技术盲区。比赛就在眼前,如果攻克不了这一难题,那么就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我跟着陈德贤老师不断地尝试,不断地重来,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打倒我们。陈德贤老师的数学非常好,他从数学模型的原理出发,把多个思路一一讲解给我听。而我则不断地在机器上试验。终于,在比赛前夜的凌晨两点多,我们成功了!这份喜悦是无以言表的。瞬时感觉自己突破了,自己的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带着我们研究出来的“宏程序”以及选手们长久以来刻苦训练的努力和各位领导的关心,我们在嘉兴市的选拔赛中包揽了前三名,并取得了前往省赛的资格。

在陈德麟老师的领导下,我们的竞赛团队越来越壮大,团队分工也越来越明确,每年都能在嘉兴市的技能节中取得优秀的成绩。2008年,我们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选手王炳乾获得了浙江省技能大赛一等奖,并在第三届全国数控奥林匹克大赛中取得二等奖,同年又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而我也在不断的教练指导工作中得到了成长,技术上有收获,管理上有提高。

2012年,有幸得到陈善院长、陈德麟校长、陈德贤老师等各位老前辈的信任,我担任了机电系实训副主任一职,走上管理岗位继续锻炼。我从专业教师初到管理岗位,开始还是不知道如何做好管理工作。这时,陈德麟老师和陈德贤老师就悉心指导我。我记住了陈校长说过的几句话“实训管理工作,事无巨细,样样都要放在心上”,“要多走走,多看看”。我照着他说的话去做,坚持管理工作只有掌握实际情况才能做到精细化管理,我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时间到了2018年,全国大赛中新增了一项比赛——“零部件测绘与CAD成图技术”。这个赛项在成为正式国赛项目前是一项行业赛,我在行业赛时带过好几年,也获得过一些成绩。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带着这个项目参加竞赛。也许是憋着一口气,总想着一定要在技能竞赛上有所突破。训练期间,我基本上每天都在训练室里度过。从早到晚,我几乎将所以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训练工作中。回想这段经历,我要感谢陈德麟校长和系部各位领导的帮助以及老师们的配合。在技术上,因为有徐维玲老师、陈德贤老师、江珑老师等一众专家的悉心指导,所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夺得了一个宝贵的一等奖。

成长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提高业务提升技能非常重要。从事职业教育,教师除了要有理论知识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技能。经过年努力,我从中级工成长为高级技师并且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

2010年在嘉兴市数控程序员技能大赛中获得第一名。

2011年在嘉兴市师生CAD大赛教师组CAXA实体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取得了省赛资格,代表嘉兴市到省里参加浙江省“余姚模具杯”技能大赛三等奖。

2012年代表嘉兴市参加浙江省数控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获数控车项目获得三等奖。

2015年代表嘉兴市参加浙江省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在CAXA制造工程师项目获得一等奖。

2017年获得嘉兴市教师技能大赛“综合加工技术”第3名。

2019年获得中国技能大赛“创想杯3D打印技术竞赛”项目二等奖

2020年在嘉兴市百万职工技能大比武中获得“塑料模具工程”项目第一名并于2021年1月荣获“嘉兴市技术能手”称号。

教育科研能力提升方面也在不断努力中。2013年2020年共获得市级一等奖4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4,省级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

我的人生在秀水这个大家庭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感谢人生中的这段经历,感激遇到的每一个良师,感恩有秀水这个大家庭。时代在不断前进,作为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我必须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我相信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有“大家庭”的温暖,一切都会变好变美。

 

核发:admin 点击数:96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