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社会办学暨市政协秀水学校创办纪实
童修林
禾城兴起办学潮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政策鼓舞人心,百业待兴初显端倪。一向清静的教育园地也“风吹草动”,热议变革。1982年秋,我以市政协(县市级)副主席、民盟嘉兴市委主委之职赴杭参加党派工作座谈会,归来后,即将浙南地区兴办民企、社会办学的信息带到政协。10月中旬,政协教体组与市民盟、市民建联合办班,商借嘉兴卫校一间教室举办“中国近代史”讲座,历时两个半月,激起社会一点微波。1983年秋,市民盟借中山路小学率先创办“兴华文化补习学校”,招生6个班,学员300余名,一时轰动禾城,影响波及周边城镇。
1984年,嘉兴已撤地建市,社会办学也已闻风而兴。市政协的“秀水”、市农工的“前进”、市民建的“财经”、市民进的“建才”和退休教师组建的“联办高复”“育才”“日语辅导”,以及职工文化补习、短期培训等班校,犹如雨后春笋,瞬间萌发。当时是春风吹皱南湖水,禾城掀起办学潮。一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大街小巷,青年小伙川流不息,争先恐后赶上夜校,禾城大地浩夜生辉,处处充盈书香气氛。但是,不时也传来一些“离经叛道”“不务正业”“扰乱教育正常秩序”之类的流言蜚语,这给社会办学带来不少阻力。其实在嘉兴业余办班并非新生事物,早在解放之初,省立嘉中(今嘉兴一中)就办过夜中学、夜大学、政府机关设有干部夜校,我当时执教省立嘉中,就是夜大学和机关干校兼课教师。区别在于生源系干部、职工,教师是义务尽教,而目的都是加速培育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一枝红杏出墙来
1984年夏,我由政协联络科长刘冬生陪同,带领政协委员胡载春、陈善、刘祖翰、张福观、郑仁江、王兆熊等赴江苏常州、扬州考察社会办学动态,并于9月初正式建立学校机构,定名“嘉兴市政协秀水学校”,因我任副主席兼教文卫体委主任,大家就推举我为校管组组长,教体组正副组长胡载春、陈善担任正副校长,另请两位退休教师负责教务、后勤工作。借用秀州中学半间传达室,两张旧课桌,临时办公。凑了点钱,买了一架手推油印机,一块小黑板,两只热水壶,就紧锣密鼓,申报审批,打出招牌,张贴广告,聘请教师,租借教室并开始上课。雷厉风行,一竿到底,尚称顺利。经过一年摸索实践,才正式建立校务管理委员会,实行校管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管会由胡载春、陈善、刘祖翰、刘冬生(政协联络科长后由劳晓畅科长接任)和我组成,仍推我为主任。下设教务、总务两处,后增设校务办公室。同时聘请专职会计、出纳,建立财务管理制度。经市教委及有关部门分别检查,一致认为制度齐全,管理有序,比较正规。初建阶段,除聘请人员外,办学者均系义务兼职,不计报酬,日夜忙碌,毫无怨言。
秀水学校创办之初,宗旨是拾遗补缺,服务社会。先从业余补课、单科培训、少儿书法写作之类“小儿科”项目入手,均系“散装产品”,难成气候。办法也是“租地播种”“借鸡生蛋”,因而经常为争夺生源,租借教室,聘请教师产生矛盾,举步艰难,障碍不少。到了80年代中期,某些地区举办高复班,提高升学率,风靡一时,成效显著,而嘉湖平原则刚刚“解冻”。1986年起,秀水也闻风而动,办了9个高复、初复班,一时人丁兴旺,生机勃勃。不料时隔一年,省教委就下达文件,勒令停办,市里也开始检查清理。霎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有的学校转移阵地,改头换脸;有的关门避风,等待转机;有的阳奉阴违,暗箱操作。泰山压顶,秀水学校也处于进退两难之中。
但秀水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社会效益第一,育人育德第一,按政策规定办学第一。因此义无反顾,决定忍痛割爱,高复、初复班全部解散。办班不易解散难。上世纪60年代初,嘉师撤消,曾传闻学生敲破门窗玻璃,损坏公共财物的往事记忆犹新,不免心有余悸。经过周密策划,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手法,广播动员,下班劝导,当场退费,分批解散,一夜之间完成任务。但事与愿违,中途解散班级不合情理,难服人心。家长愤怒不平,社会舆论反弹,抗议之声惊动上层,不到半月,市政府就传话给政协,希望秀水学校恢复初复班。考虑到风云变幻,后事难测,反复折腾,得不偿失。我们一口拒绝。此后除保留幼儿书法、写作辅导之外,集中精力办好英语、日语单科,电大工企管理、商企管理、新闻文艺、档案专业、机电中专等各类中高层专业班。到了90年代初期,单电大工企管理班就有343名学员毕业,电大单科结业者也达208人。在全省各业余学校的电大生录取率中,经秀水学校补习的考生名列第四,稳居全市(五县二区)之首。写作班有203篇作文在省、市获奖;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秀水学校获一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学校举行颁奖大会,市委副书记高明光、副市长范巴陵均莅临颁奖。学校编有《写作报》,出版《小学优秀作文选》,深得家长赞许、社会好评。《嘉兴日报》曾发表记者欧福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专题报导,使秀水声誉鹊起,引人瞩目。而对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秀水来说,这仅仅是披荆斩棘开路,摸着石头过河,走了长征的第一程。
廿载耕耘 硕果累累
1993年5月,市政协第三次换届,贝品明当选主席,我也连任副主席,改兼科教委主任。经政协党组研究,秀水学校改划归科教委代管,并委托我全权协调处理。政协改派办公室主任徐景和兼校管会委员,改聘陈善为校长,胡载春为副校长。并规定校长对校管会负责,校管会对政协负责。学校工作人员由校管会聘用,学校经费按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处理。从此,秀水学校的归属、机构设置、人事安排、财务管理才正式明确。经过10年的努力,学校已分设大专、中专、成人高复和小学四个部门,共设置财会、英语、写作等十个专业,学生多达三四千人,其中中专财会专业已开设一个全日制班,又与浙大成教学院函授部联办浙大基础班,规模扩大,生源猛增,单靠游击式办班已经落后于形势。为解燃眉之急,顾及日后发展,政协领导十分重视,出面筹措经费,征用土地,于1993年下学期在洪波路新建教学大楼一幢,又外租电子宾馆部分房屋,于1996年8月,将大中专部迁入。1994年5月,浙大嘉兴函授站在秀水挂牌。之后,先后与复旦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华东政法学院等院校联合办班,秀水学校进入了栽树成林的壮年阶段。1996年8月,省政协社会力量办学专题座谈会在温州召开,我和陈善校长应邀出席。秀水校长与杭州的“钱江”、绍兴的“越秀”等五所业余学校作了典型介绍。得到与会代表的赞赏,被誉为全省社会办学“五朵金花”之一。嗣后,又相继在省社会办学南昌会议和教育部社会办学南京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98年3月,政协换届,我已退位,但未退休。基于年事偏高,精力不济,主动辞去秀水学校校管会主任职务。由政协改派办公室主任徐景和继任。同时政协又任命贝品明主席和我为顾问(列校管委会主任之前),继续指导办学。1999年初,学校为谋求开拓发展,再上台阶,又重新由陈善、胡载春和我申办秀水经济信息专修学院。经省教育厅批准,于1999年3月中旬,借中山影城举行成立大会,市委书记陈加元亲临祝贺。学院重组董事会,贝品明任董事长,原正副校长升格为正副院长,我任专职董事,顾问院务。徐景和任兼职董事。同时党支部、团委、工会组织也先后建立。为紧跟形势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翌年又申办秀水高级中学。规模不断扩大,人员相继增多,洪波路校区已成“螺丝壳里铺道场”拥挤不堪。租借的航管校区也人满为患,动弹不得。形势逼人,由贝品明董事长策划向交通银行贷款赶建302国道西侧梁林区新校舍。2002年8月,占地45亩、建筑面积19500平方米的新址落成,有教学大楼、阶梯教室、宿舍大楼、电脑房、图书馆、医务室、运动场所、食堂、商店,设施基本齐全,并请中共中央委员、《人民日报》社社长、解放军中将、著名书法家邵华泽题写校牌。至此,秀水学院已拥有梁林校区、洪波路分校、航管校分校三处固定基地。学院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拾遗补缺,逐步发展,已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学生达到全日制4000人,其中大专生1012人,高中生1500人,中专生1412人,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远程教育和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函授教育本专科业余在读生1000余人。学院教职员工160余人(不含兼课教师)。至2004年,历届结业、毕业生:大专生近千人,中专生1091人,高中生397人。
学院已成为浙江省劳动局境外就业培训基地、嘉兴市暨南湖区劳动局职业培训基地。2000年,学院被省政府授予优秀民办学校光荣称号;2002年,省教育厅确定秀水学院为A级专修学院。同年,被市教育局评为优秀民办学校。2003年,又被浙江省自考委评为省助学先进单位。陈善院长则获得多项荣誉奖励,我也被省民办教育协会授予终身奉献奖。
转换门庭 再创辉煌
日月川逝,春秋二十,秀水学校已升格为专修学院,而要适应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还须扩建或新建校舍,增添教学设施,引进优质师资,提高办学水平,而此时董事长已病休,新增补的副董事长方月清(原市政协秘书长)刚到位。根据国家政策,需要将学校和挂靠机关进行分离,考虑到经开区有投资扩建新校舍的条件,且当地缺少一所职业院校,将来学校毕业生还可以优先服务经开区建设。经与市政协商议,由黄济华副市长牵头,董事会征得举办者同意后,于2004年7月将学院现有校舍和生活设施等所有资产2250万元及贷款700万元,全部无偿转让嘉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秀水学校从播种萌芽、精心栽培到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一是依托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顺应民心,顺应变革。二是背靠政协,得到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市级有关部门以及多所中小学的鼎力支持。创办初期,教育局职教处热情指导,秀州中学租借教室建立基地,文联领导协助办班,报社、电台舆论宣扬,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取决于办学者的坚定信念,大家团结一致,全心全意带领教职员工辛勤耕耘、奋力拼搏、开拓创新,众志成城才能聚沙成塔、栽树成林、丰收硕果。
社会办学的历程,崎岖挫折,困难重重,办学人员酸甜苦辣,五味尝尽。不化国家一分钱,不费政府一分力,呕心沥血办教育,不计名利作贡献,谈何容易?秀水专修学院,如今校舍宏伟,设施齐全,师资充实,硕果累累,已为嘉兴教育史新添篇章,也为民办教育史增添光彩。
真是:红船圣地谱新曲,桃李芬芳满园春。日后由经济开发区主办必将鹏程万里,再创辉煌。回眸往事,感慨万千;展望未来,心潮激昂;拙笔纪实,聊以自勉;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注:此文写作于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