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感情叫“秀水和我”
王丽丽
有一种感情叫“秀水和我”。时光匆匆流逝,翻开一本本旧日的工作簿,字里行间充满着美好的回忆。读着读着,我仿佛回到了那些风风雨雨的日子里。时光清浅,岁月流转,秀水已经从一棵飘摇的小树长成了参天大树。38年里,有一种精神激励着我,讲述秀水故事,我要与大家分享最温暖的记忆。
陈院长的一句话
秀水学校从1984年开始办学,从“拎包”学校一步步走来,陈善院长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和辛苦。我虽然没有经历最初的艰难,但在1993年后亲眼目睹了学校的逐渐成长。1993年暑假,当时我还在秀州中学工作,陈院长是我的老同事,因为秀水学校在当年招生特别好,一下子招收了全日制班级6个,住宿生有100人,这就需要有一位熟悉学校工作、认真负责的女老师来管理寝室。陈院长找到我,跟我说:“王丽丽,你特别适合这个工作,还是你喜欢的学校工作。”我当时二话没说就担任了这项工作。因为热爱学校,因为热爱学生,我担任学校生活指导老师,兼任生活管理。我们的校舍是租借原嘉兴七中的,学生宿舍是仓库改建的(得到原七中校长史悠德大力支持)。
因为秀水学校有着一批肯吃苦的老教育工作者,有一位正确的引路人,所以大家凭着满腔的热忱和不服输的精神,一路走来,共同谱写了学校事业发展的篇章。回忆当时的办学条件,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扶贫山区的学校”,教室里的桌椅是七拼八凑的,高高矮矮,各式各样,真就是一个“乱”字了得。晴天还好,一下雨,满教室都是水,老师站在水中上课,而那批学生都是社会上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没有地方读书,秀水学校给了他们读书的机会。寝室是那种隔音效果不好的隔出来的房间,住宿生晚上就靠生活指导老师来管理。生活指导老师经常是整夜不得安宁,有很多次我都想放弃,工作太烦了太难了!
记得有一次,一位女生生病发高烧,因为没有手机,家里联系不上,班主任也联系不上,我顶着大雨背着学生去医院。当时学生还没有通讯工具,校内也没有娱乐条件,那批学生每天夜自修后,就想着怎么逃出校园,我这时要充当“警察”巡逻校园,检查每一个寝室,一个晚上需要点名好几次,特别担心学生深夜逃出去,现在回忆起来还是有点害怕。学生间时常因为一句话一件小事就开始吵架甚至打架,我这时要充当“调解员”悉心跟学生谈心,解决矛盾,调解情绪。陈院长经常在晚上跟我一起管理学生,她的负责精神影响了我。那些年,学生在长大成熟,我也在成长,伴随学校和学生一起成长!渐渐地我爱上了这份工作。
陈院长的一句话,影响了我一生,促使我成为一名老秀水人。
秀水授我以渔
秀水让我受益一辈子的是授我以渔。
人们都说在艰苦生活中走过的人格外珍惜美好的生活。1997年,秀水学校终于有了自己的校园,宽敞明亮,整齐规范。我在秀州中学退休后就成为了秀水的一名正式教师,我当时担任98化工和98机电两个班级的班主任并兼职生活指导老师。我把家都搬到了学校,与学生24小时“亲密”接触。记得当时的学生调皮地问我:“王老师您也是住宿生吗?”就这样忙忙碌碌着,从白天到黑夜我一直陪伴着学生。98级这两个班级是技工校的学籍,我时常要到工厂里对接学生的实习工作,要和技工校联系做好学籍管理工作;还有一个班级是全部的男生班级,他们的课程不是电工就是钳工,上课要在学校的实训车间里进行,学校的实训车间很小很窄,一批血气方刚的男生,稍有不注意就会产生矛盾。我时常跟着他们在车间里一起听课,2年下来我也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电工知识。晚上,我要管理将近24个寝室的男生和女生,9:30分熄灯前点名查寝室,早上6:30分喊起床。每天如此,我没有请过一天病假,就这样一直默默地做着,也许是因为热爱,所以才坚持。
一切付出都是值得
随着秀水学校的一天天壮大,从“拎包”办学到有稳定的校园,从“品种”齐全的多层次办学,再到拥有现代化校园的万人学校,这都离不开陈院长的正确引路,她从“几缕”白发到满头“银丝”,多次的骨折和摔伤她都一直坚持工作,她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和坚守。
我一直跟随着陈院长的脚步,从洪波校区到梁林校区再到易初莲花校区、龙凤桥校区,2008年来到了今天的文博校园。我当班主任,从1998年开始,一直担任到2020年,做过中专班班主任,也做过大专班班主任,班级学生的整体素质变化很大。这几年,随着招生分数的提高,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好,带给我很多的欣慰,让我越来越有活力,干劲十足。当看到第一届毕业生回到母校做演讲时,我听着他的励志报告,看着他自信、事业有成的模样,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
乐此不疲的招生
因为是民办学校的原因,我校招生需要依靠全体老师,想招到好生只有自己走出去,招生不能“等学生来”,要“自力更生”。这个观念起初我们并不理解。当年,听到陈院长说要自己招生,自己想办法,找亲朋好友帮忙联系初中学校的老师和领导,走进初中宣传秀水学校,我们都觉得是“天方夜谭”,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陈院长亲自带队走进了秀州中学。我紧随陈院长,和朱萍老师组队成立了“招生第一大组”,最初只有我们两个人,后来慢慢扩展,到了2000年已开拓了乍浦、平湖、新塍、余新、桐乡以及温州、湖州等地的30多所学校。每年的3月份,我们两个人要走访各所学校,5月份发传单,6月份开始报名招生,一直要持续到8月底。陈院长经常说“生源就是生命线,要靠自己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招生的过程中,我们碰到过拒绝、冷眼、藐视等眼光,我们都是顶着压力前行着,不惧怕,敢担当,敢于超越自己,因为对学校有着浓浓深情。后来,我们招生第一大组扩大到30人,我们培养了一批招生小组长,以老带新,传承秀水精神,为全院的招生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秀水招生工作之所以能够有如此成绩,一是有严格的纪律性,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二是有良好的协同性,互相配合,团结一致,群策群力;三是有持续的开拓性,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为招生工作服务。
在陈善院长和学校各位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了一所优秀的民办学校,在省内外已有一定的影响力。
今天,全体秀水人继承发扬“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艰苦拼搏、共创辉煌”的秀水精神,前进之路必将越走越宽,特色发展必将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