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集团概况 >> 校史馆 >> 详细内容
往事如珠 温暖在心
日期:2023-12-06 14:52:31  发布人:admin  浏览量:7

往事如珠  温暖在心

周佩锋

 

这是我作为一名秀水人的工作生活回忆。在学院撰写校史之际,我用在秀水大家庭中的亲身经历,真实的文字,回望那些已经远去的奋斗岁月,那些亲身经历的深刻往事,那些独自面对的人生磨砺,那些团队的喜悦和成功的收获它们都是我在秀水刻骨铭心的心路历程,踏踏实实走到今天,我要感谢关爱和帮助我的领导同事伙伴。

三人行,必有我师

2001年我来到秀水中专找工作。当时刚毕业,时任秀水学院院办主任郭国康微笑地给我面试,陈善院长那天很忙,但在百忙之中抽时间让我走进她办公室作了简短的交流,最后是由陈德麟校长负责考察并带我进入秀水中专。

我在学院新校区(原高中部梁林校区)报到后,组织上安排我在“根据地”洪波路校区工作。洪波路校区在市中心,校门不大,但里面不小,学生也多。在这里,我碰到了人生中最早的工作伙伴:陆雅平和陶菊强。后来知道他俩都是陈德麟校长的爱徒,也是刚毕业。于是,之后日子里我们就成了“三人组”。

陈德麟校长很关心我们,经常组织我们一起讨论问题,我们三人被安排在一间办公室(材料储藏室)。陈校长独当一面,要上很多专业课和操作课。有一天,他跟我说:“现在你来了,要好好上课,挑起担子。”我跟着陈校长学习上课;陈校长带班当班主任,我就是副班主任;陈校长查寝室,我经常跟着寝室在二楼,广播室也在二楼。那时很多学生都怕陈校长,因为他管理严格。严师出高徒,这些学生中出了不少人才,现在他们都是机电系的骨干。

后来,学校安排我管理广播室,主要是保障设备。每天早上学生出操时,陈院长都要讲话。那时陈院长很忙,脚又受伤,但仍然经常很早到校查寝室,查好后站在广播室门口给排好队伍的学生讲话。每天一早,陈院长在洪波路校门口迎接学生进校门,所以很多老师都来得很早,不敢迟到。想想每天都有院长的迎接,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脸和环境都熟悉了。陈德麟校长跟我商量:一是要我经常联系一些企业的老专家来校指导,还要请一些专家来给学生上课,解决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同时实现校企结合(现在想想,这事是真超前啊);二是要我设计秀水理工科的课程体系,要我收集资料,要我把大学里学的东西都拿出来(当然要结合实际,从那时起,我就养成了凡是学校要开设的课,自己都要把教材看一遍,做到心中有数);三是要我整理和组建实训室。陈校长很关心我,把学校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拿出来给我上课用,并告诉我要教会学生用。

为了要设计一些电路给学生操作,我们“三人组”搞合作,设计制作了很多基本电子电路测试板,有时利用晚上时间赶制。板子有了,学生会操作了,在考证时,外面考评员看到也感到很实用。后来我们又改进了机床排故装置,陈院长亲自到超市楼上的实训室察看,她很满意,我们受了表扬。

学校后面有个热闹的菜场,菜场楼上的钳工房当时没人管理(前任怕苦),陈校长让我接手。我就跟着专家徐维玲老师、陈义承老师上钳工课,我先是制度上墙,再用毛笔写标语贴墙(当时比较流行),这对管理学生和实训室起了一定作用。当然,最起作用的还是言传身教:钳工活又苦又累又脏,学生一下课往往就想跑,所以我和徐维玲老师重点抓操作课后的卫生工作,刚开始学生还是要跑,我和徐维玲老师就把没打扫干净的地方扫干净,垃圾倒干净,后来学生被感动了,慢慢自觉起来(这些学生中有的成了机电系骨干)。陈德麟校长也经常来观察,后来给我们扩大了钳工房,安装防盗门,菜场二楼整层都成了实训室。我们“三人组”安装台钳等设备,钻床等坏了我就拆了修,不懂就请教徐维玲老师。记忆比较深的是“买铁”。刚开始班级不多,铁块需求量不是很多,我就请教企业老专家哪里可以买,怎样买。刚开始有的工厂不卖,因为人家觉得太烦了,量又小。于是我找了好多家,骑一辆小自车到处跑,最后工厂老板被感动了,本着为学生做好事的想法才卖给我们。当时没有汽车,连摩托车也没有,近两百斤的铁块,最远的要从7号桥骑车带回来。有时太重只能推回来,一边推着车一边坚信自己一定能走回学校。当时没有考勤机,所以我推着走几个小时也没有关系。

到了钳工房楼下菜场,陶菊强、陆雅平都来帮我一起拖和抬,那时我们三人在一起有使不完的劲。就这样,我做好实训室后勤保障工作,学生钳工操作走上正轨,专家徐维玲老师和陈义承老师对我很满意。

在洪波路的日子是难忘的,也是快乐的。我们“三人组”一起上课,一起讨论,一起搬东西,一起修东西,一起办晚会,一起吃饭(有时晚了没菜了还能享受到丁浩老师的小炒,这可是团级以上干部待遇,哈哈)。

在陈德麟校长的带领下,我们考察了很多企业,也带着学生参观了一些企业,收获很多。到了2003年,随着理工科班级的增多,陈校长开始让我排课,来减轻学校教务处的负担。理工科的课要与企业结合,与操作结合。这期间我也参与了学校机房的建设,当时社会上很多单位都要学计算机。与陈校长讨论定下排课后,继续讨论老师问题(当时专职老师少),并积极联系企业找专家,引外援打硬仗,确保教学顺利开展。

这一时期,我是在领导的带领和同事的帮助下度过的,我逐渐知道了应该干什么、怎么干。

朝气蓬勃

到了2004年,在航天部专家陈德贤老师的指导陈德麟校长带领下,继机电、电子专业之后,我们成立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理工科迎来辉煌时期(人无我有)。这时,陈善院长为我们操了心,为我们相继开辟了桑园路校区、易初联花校区,工作需要我就在这几个校区来回跑。

陈院长、陈校长要求我确保教学正常开展,确保教学质量。不久,我又到航管校区上课,因为年轻气盛,一口气挑了4门课学生们觉得我上课有趣,我呢,与他们打成一片,因此教学质量还是令人满意的。

那段时间里,晚上除了备课就是和陈校长一起查寝室(在36所),白天来回几个校区上课。因为跟着陈校长跑的部门多了,认识了很多上级部门领导,他们看到我坚持为本,为人老实,因此到各部门办事比较顺利。到了2005年,汽修专业成立(又是人无我有),理工科专业逐步形成了规模之势。

秀水“重器”

2005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我们进入了梁林校区。理工专业逐步走向现代化,重工制造实训根据地在此创立。当时,秀水中专形成了机电、电子、数控、汽修、模具、船泊电气等众多专业配套实训场室,功能强大,场地施展范围大,适合大军团作战(学生能在此练就很全面的技能)。这时陈院长、陈校长就更忙了,陈院长时不时来校区视察、组织开会,总是说我们梁林校区艰苦了,发扬了秀水精神。其实学生在这里很快乐,既可以烧野米饭,又可以练就专业综合技能。

这一时期,我参与的工作较多,和张雨笋同志一起负责梁林教务,也管实训、竞赛、考证等,这些都需要随时向陈校长汇报工作进度。

当时职业教育迎来了改革大潮,上上下下都在倡导大力学技能学工匠精神。陈善院长特地带我到省里开会,学习先进地区办学经验,我深感光荣。我们梁林校区理工专业屡创佳绩,市里省里出了名,2008年到大连参加竞赛,在全国都出了名。2008年在校内成立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后来又创建了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市里组织兄弟院校来梁林校区参观学习,众多专家高度评价我们的工作,他们认为秀水自力更生的培养模式成效大,但很难被模仿。秀水“重器”终炼成!我身为其中一员,感觉平时走路也快起来了。

到了2010年,学院成立系部,我所在部门是机电系,我负责机电系教务工作。这时期学院已建成文博校区,我就在两个校区间跑动,协调两个校区的教学,稳定新生,操练老生。

会师文博

2014年,隔着马路遥遥相望多年的两个校区,在陈善院长的领导下,顺利会师。梁林校区整体搬入文博校区,机电系设在文博校区的新校区(北区)。这是“要进京赶考”的态势。

陈德麟校长高位谋划,并阐述了秀水“重器”——机电系,对新校区的战略意义。系主任陶菊强同志细密规划,现场指挥。暑假里,一场重量级的秀水“重器”大转移拉开序幕。在重型吊车的支持下,梁林校区的一重型装备器材无一落下,全数在规定时间内安放到指定地点,对号入座,分毫不差,并在北区高大的实训楼内调试运行完毕。我负责后勤,陈校长要求我工作一定要细,确保开学即能实现“火力全开”。我想,领导对我的要求,就是对我的信任和期望,所以我一定要努力完成好。

从此,机电系这支陈院长口中的“铁部队”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在院长、校长、专家的支持下,学生规模成为“集团军”之最,专业持续得到更新,3D打印、无人机操控、城市轨道、智能设备等一批新专业崭露头角。

学校发展没有退路,只有坚定向前。我的工作在陈校长的指导下,越做越广,越做越好,越做越精。今后,我要始终坚守信念,立足学校本位,继续书写更加精彩的秀水故事。

往事如珠,隐隐发光,温暖在心,语所不达。

核发:admin 点击数:7收藏本页